查看原文
其他

时代变坏,就是从满大街“伪匠人”开始的

2017-08-01 传承经典


每个人

都具有创造的潜能

再小的手艺,也有自己的价值

让世界看见你

无限可能


来源:物道   微信号:wudaoone

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,仅限交流学习

以下为图文




何为匠人精神 没有标准答案

但“伪匠人” 却让我们对匠人心生警惕

李宗盛在他那知名的广告片《致匠心》里说:

“世界再嘈杂,匠人的内心绝对、必须是安静的。专注做点东西,至少,对得起光阴岁月。”


这大概是传播最广的,对匠人的定义


于是乎,批量生产、脱离咖啡原味的品牌说,其中有匠心;旅游景点的铺子、卫生条件不明的手工蛋糕,全都说,其中有匠心。


这二字本应代表了专注、精雕细琢,是对品质放肆地追求。在对极致的反复探索中,物件带上了人们的情感和温度。


其利虽微,却长久造福于世。


而世界的平庸,就是从满大街都是“伪匠人”开始的。



  百年老店,就是匠人吗?


要说匠人,在中国的文化里,一般的匠人地位并不高。


因为在以前的人看来,有创造力的是艺术,讲究的是灵气,而匠人多是在重复,变化不大。


就像国画里,匠人的画虽然工整但会被认为没有灵魂,过于“匠气”,比不上有自我表达的文人画。


▲ 仇英画作


但是也有些例外,比如明四家之一的仇英。明四家中,沈周、唐寅、文征明都是文人出身,唯有仇英是工匠画家。


早年他做过漆工、画磁匠,帮人彩绘栋宇,后来渐成大家。虽是临摹古画,但自有荡气回肠。人们总能在他画里,感受到他的心。


齐白石也是,本来是一个木匠,但在他的画里自有一股大气象。这是由于他在不断地精进自己,去寻找、表达更美的世界。



窦文涛在他的节目《圆桌派》上有一个观点,物道君很是认同。


他说如果匠人和艺术家都把事情做到极致,都会有一种虔诚,会给他们所做的东西增加“心灵附加值”。


这样的心,会通过器物传递。他说自己的收藏家朋友鉴别好坏,到最后都不是靠科学,而是“望气”,那个“气”就是匠人在里面放入的情感、心力和虔诚




这让我想起,许多挂着“百年老店”名号却自毁招牌的店家,在旅游景区里尤为常见。


明明是一堆粗制的纪念品,走到哪儿都是红糖、姜糖、玫瑰花酱。更无奈的是它们还经常要冠以“手作”、“匠心”之名,甚至请几个不知是真是假的手艺人坐那儿演示。


这样的伪,只会把人变成“美盲”。平凡如我们,见不到真正有灵魂的好东西,还被混淆概念,很可能失去对美的判断力。这才是可怕之事。


这样的伪匠人,伪在他们没有诚实地对待手艺,只是为了名利把自己包装成匠人情怀。这种伪,伤害了我们对真正手艺的美好念想,对美好事物的感知。




  所制无用,就是匠人吗?


周末我常约三五友人,去山间喝茶。


茶友淘了一套茶具,说是匠心之作,带来给我们看,并信誓旦旦说我们一定都会喜欢。


打开一看,碧海般的瓷色,玲珑雅致的杯盏,确实可爱。


可是没冲几泡,我们这几个常年喝茶的人,手都被烫个不行。而且公道杯的嘴开得不利索,总是滴到手,大感扫兴。


几回之后,我们都放弃了,只好说,“美则美矣,毫无灵魂。”如今这套茶具还搁在友人家的博古架上蒙尘。


我始终心存疑惑,难道器物的美与实用不能兼容?



《庄子》里,提及了十多位匠人,庖丁、捕蝉人、操舟人……细读下来便可发现,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道。


庖丁解牛是因为他了解了牛的身体构造,再日复一日地磨练,自然能“游刃有余”,靠的是顺应天理。


捕蝉者举着竹竿粘蝉,精准得好像在地上捡取,是因为他眼睛只看到蝉的翅膀,而不会在意周遭的变化,这才是专心致志的最高境界,即忘己。


其中的“道”就是“无我”、“顺应自然”。



我豁然开朗,器物无论做成什么样,最重要的不是匠人的炫技和表达自我,而是如何顺应自然,让它与使用者有所互动,人才会被器物的美打动,与物相互欣赏。


只考虑到炫技,却忽略了人们使用心境的匠人,某种程度上是伪匠人。


他们伪在追求华而不实,伪在不尊重器物的本能,没有为人们的需求而去做。


这样的伪,伪在给生活添了太多的奢华却不能用之物。这样的器物,难以和我们发生什么情感的联系,只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受。



  手工制作,就是匠人吗?


有一次和友人逛街,遇到一家很别致的店,灯光精致,一个个皮具认真地陈列着。


年轻的店家告诉我,这是她们手工做的,用的上等牛皮,而且限量版,每款几乎只做一个,要多的话只能定制。当然,价格也不菲。



▲ 图片来源于「smart外星人 摄」


可是定睛一看,缝线歪扭不平。更甚的是,没过多久,有两个朋友的包包出现开线、皮裂等问题。


当她们去找店家时,得到的回复居然是:这是手工皮具会存在的问题,不能预估,要么就重买。


友人纳闷:虽然说手工皮包有着独一无二的痕迹,但明明是质量有问题,怎么能归咎给手工的不确定性?如果它的品质,还不如机器流水生产,那手工不过是一种自我陶醉,一种倒退。




手工的不确定性,真正的匠人心里一清二楚,甚至还会顺势而为,将材料的缺陷也考虑进去,让它变成器物设计的一部分。


就像金缮手艺人,面对的是有缺陷的材料:破碎的杯碗,却能用手艺将碎裂的缝隙,变成新的风景。



➋ 图片来源于「松风坊 摄」


或许这些年轻人,用心地包装、打灯、拍摄,却忘了真正的匠心,包含了对物件品质的极致追求。这样,也是伪匠人。


这样的伪,伪在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精进,伪在还是成了嘈杂世界的一员。


这种伪,伤害的是所有热爱手艺的人,还有手艺本身。



▲《织锦技艺》摄影:孙敏


或许,何为匠人精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


可是,伪匠人却让我们对匠人二字生出警惕。那些真正用心在做物品的匠人,却依然被忽略、被遗忘。


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。


没有恰当的边界,“匠人”二字被加上了越发粗粝的一面。在人们自顾自加持“匠人”光环之后,留给我们的,却是依然枯萎无趣的生活。



推荐阅读:



历时15年,清华大学女教授将圆明园“复活”!美到极致

这才是乡村庭院该有的气质!

有一种旗袍美,叫陈数

累了,想有个这样的小院,安然到老

德国夫妻爱上中国老宅,用一整年的时间,让400岁废弃破屋起死回生

香境

温馨提示:本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

投稿/咨询/交流/合作 请后台留言


▼点这儿,来文人赏石逛逛~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